?
?【阜陽心理咨詢中心】
講道理,為何失靈?
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青春期是一個獨特且充滿挑戰(zhàn)的階段。許多家長發(fā)現(xiàn),曾經(jīng)行之有效的講道理方式,在青春期的孩子面前似乎失去了效力。
就像小明,一個剛上初中的孩子,學習成績一直不錯,但最近卻在學習計劃上和媽媽產生了嚴重的分歧。媽媽認為,為了保持成績,小明應該每天晚上完成作業(yè)后,再花一小時復習當天的知識點,周末還要額外預習下周的課程。媽媽苦口婆心地對小明說:“你現(xiàn)在正是打基礎的時候,多花些時間學習,以后才能輕松些。你看隔壁的小李,每天學習到很晚,成績一直名列前茅。”
然而,小明卻完全不買賬。他覺得自己每天在學校已經(jīng)很疲憊了,回家后需要一些時間放松,比如玩會兒游戲或者看會兒課外書。他反駁媽媽:“我知道學習重要,但我也需要休息,一直學習我會崩潰的。” 媽媽繼續(xù)講道理,試圖說服小明,可小明卻越來越不耐煩,最后甚至關上房門,不再理會媽媽。
這種場景在許多家庭中都似曾相識。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不愛聽家長講道理呢?
首先,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 。他們渴望被當作獨立的個體對待,希望有自己的思考和選擇。當家長一味地講道理時,在孩子看來,這是在否定他們的想法和感受,是對他們獨立性的侵犯。就像小明,他覺得自己已經(jīng)有了對學習和生活的判斷,媽媽的道理讓他感覺自己還是個不懂事的小孩。
其次,孩子可能會覺得家長的講道理是一種變相的批評。即使家長的語氣很溫和,但在孩子聽來,那些道理背后的潛臺詞是 “你做得不對,你應該按照我說的做”。這種感覺會讓孩子產生抵觸情緒,自然就不愿意聽家長說了。
另外,溝通方式的不平等也是一個重要原因。很多時候,家長在講道理時處于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(tài),沒有真正去傾聽孩子的想法。孩子會覺得自己和家長之間沒有平等對話的機會,從而對講道理產生反感。
共情傾聽,打開心門
在與青春期孩子溝通時,共情傾聽是一把能打開他們心門的鑰匙。所謂共情傾聽,就是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,去感受他們的情緒,理解他們的想法,不急于評判,只是全身心地去傾聽他們的心聲 。
有一次,小紅放學回家后,就一臉沮喪地坐在沙發(fā)上,媽媽察覺到了她的不對勁,便坐到她身邊,輕聲問道:“寶貝,看你好像不太開心,愿意和媽媽說說發(fā)生什么事了嗎?” 小紅猶豫了一下,眼淚就掉了下來,她說:“今天在學校,同學們都不理我,好像都在故意孤立我。”
媽媽沒有馬上給出建議或道理,而是輕輕地抱住小紅,說:“被同學們孤立,你一定很難過,媽媽能感受到你的委屈。” 小紅在媽媽的懷里哭了一會兒,情緒漸漸穩(wěn)定下來,才慢慢說出事情的經(jīng)過。原來,小紅最近和一個同學鬧了點小矛盾,結果其他同學好像都站在了那個同學那邊,這讓她覺得很孤單。
媽媽認真地聽完后,說:“我明白這種感覺很不好受,在學校沒有朋友一起玩,心里空落落的。那你有沒有想過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?” 小紅想了想,說:“我明天打算主動和那個同學道歉,看看能不能和好。” 媽媽點點頭,說:“這是個不錯的主意,不管結果怎么樣,媽媽都支持你。”
在這個案例中,媽媽通過共情傾聽,讓小紅感受到了被理解和尊重,從而愿意敞開心扉。如果媽媽當時只是簡單地說 “別在意,同學之間鬧點矛盾很正常” 或者 “你肯定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對”,小紅可能就不會再和媽媽交流,而是把痛苦埋在心里。
想要做到共情傾聽,要點有很多。首先,當孩子說話時,停下手中的事情,專注地看著孩子,用眼神和點頭給予回應,表示你在認真聽;其次,試著去理解孩子話語背后的情感,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;最后,用簡短的語言回應孩子的感受,比如 “你聽起來很生氣”“這件事讓你很傷心吧”。
?
【阜陽心理咨詢中心】??
共同體驗,拉近距離
除了共情傾聽,共同體驗也是一種能拉近與青春期孩子距離的有效溝通方式。共同體驗,就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到孩子感興趣的活動中,在活動過程中共同感受、共同成長 。
小剛是個熱愛籃球的青春期男孩,以前他總是和同學一起打球,很少和爸爸交流。爸爸發(fā)現(xiàn)后,決定改變這種狀況。于是,爸爸開始主動了解籃球知識,還買了籃球裝備,周末的時候陪小剛一起去籃球場打球。一開始,爸爸的球技并不好,但他認真學習,積極參與,每次都盡力去防守、投籃。在球場上,小剛會耐心地教爸爸一些籃球技巧,爸爸也會鼓勵小剛勇敢地嘗試新動作。打完球后,他們會一起坐在場邊休息,分享打球時的感受和趣事。
慢慢地,小剛和爸爸的關系越來越親密,他不再覺得爸爸是個只會嘮叨的人,而是能和他一起分享愛好的朋友?,F(xiàn)在,他們不僅在籃球場上有說有笑,回到家后也會交流更多的話題,小剛遇到問題也會主動和爸爸商量 。
通過共同體驗,家長能夠走進孩子的興趣世界,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事物,這會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,從而減少對家長的抵觸情緒,增進親子關系。
在選擇共同體驗的活動時,家長要尊重孩子的興趣,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。如果孩子喜歡音樂,就一起去聽音樂會;如果孩子喜歡閱讀,就一起去圖書館或者參加讀書分享會。在活動過程中,家長要積極投入,與孩子共同享受其中的樂趣,不要只是敷衍了事 。
?
?【阜陽心理咨詢中心】?
設立界限,把握平衡
在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,設立界限是必不可少的一環(huán) 。這并非是對孩子的限制,而是在尊重他們個性發(fā)展的同時,給予正確的引導,幫助他們建立責任感和自律意識 。
小美是一名初二的學生,原本學習成績優(yōu)異,是老師和家長眼中的好學生。然而,進入青春期后,小美瘋狂地迷上了追星,不僅將大量的零花錢用來購買明星周邊,還花費很多時間在社交媒體上關注明星的動態(tài),甚至為了參加偶像的線下活動,不惜請假。這一系列行為導致她的學習成績急劇下滑,精神狀態(tài)也變得很差 。
小美的父母發(fā)現(xiàn)這個問題后,并沒有一味地指責她,而是選擇和她進行一次平等的溝通。父母首先表達了對小美喜歡明星的理解,他們說:“我們知道你喜歡這個明星,他肯定有很多閃光點吸引著你,這很正常。” 聽到父母這么說,小美原本緊張的情緒放松了下來 。
接著,父母和小美一起探討追星對她生活和學習的影響,小美也意識到自己因為追星確實忽略了學業(yè)。最后,父母和小美共同制定了一些規(guī)則:每個月用于購買明星周邊的費用不能超過一定數(shù)額;只有在完成作業(yè)和復習的情況下,才能在周末花兩小時關注明星動態(tài);不能因為追星而請假,除非是特別重要的考試結束后的假期 。
小美接受了這些規(guī)則,慢慢地,她開始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,學習成績也逐漸回升。在這個過程中,她不僅學會了如何平衡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學業(yè),還懂得了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。
設立界限,其實是在尊重孩子個性與給予正確引導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。它能讓孩子明白,自由是有邊界的,在享受自由的同時,也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。這有助于培養(yǎng)孩子的自律能力,讓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行為 。
在設立界限時,家長要注意一些方法。規(guī)則要明確具體,不能模糊不清,讓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,什么是不可以做的;要根據(jù)孩子的實際情況,提出合理的期望,不能過高或過低,過高會讓孩子感到壓力過大,過低則無法激發(fā)孩子的潛力 。
溝通,從心開始
青春期,是孩子成長的重要轉折點,也是親子關系面臨考驗的關鍵時期 。在這個階段,和孩子溝通時,講道理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。我們需要轉變方式,用共情傾聽去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,用共同體驗拉近彼此的距離,用設立界限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方向 。
讓我們放下高高在上的說教姿態(tài),以平等、尊重、理解的態(tài)度,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心與心的交流 。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陪伴他們順利度過這個充滿挑戰(zhàn)的時期,見證他們破繭成蝶,迎接更加美好的未來 。